“凡哥,那個《仙劍奇俠傳》的下回分解總該講了吧?我已經等了幾個月,快急死了!”張一凡聽得無語,也就以前朱鏡靜聽了南柯一夢之後,就喜歡聽他講故事。
當時隨便給她講了一段仙劍奇俠傳,結果都過去好幾個月了。如今纔在一起,就惦記下回分解,該不會是因為等更新,就一定要嫁給自己吧?
心中調侃了一下,張一凡倒也不拒絕,反正講故事是成本最低的娛樂活動了,便給朱鏡靜講了起來。
朱鏡靜聽得津津有味,甚至聽到一些奇幻描述的時候,就睜大了眼睛,露出不可思議的表情;聽到讓她高興的時候,她就高興地眼睛都笑眯了;聽到讓她憤怒的時候,那玉手都捏得張一凡疼;聽到……張一凡還注意到,秋菊這個服侍他們的貼身侍女,也是和朱鏡靜差不多的表現,豎著耳朵聽著,臉色隨劇情變化。
發現這些之後,張一凡猛然就想了起來。大明朝相對唐詩宋詞來說,整個朝代最有代表性的,其實是通俗。
這些通俗包括了曆史演義,鬼怪傳說,江湖好漢傳說,甚至男女之情等等,全都出了代表作流傳後世。
明末時候的馮夢龍,更是寫了好多小故事,編輯成冊。在張一凡小時候,甚至都當那啥啟蒙書翻看的。
想到這些,張一凡突然之間就有了一個念頭。在明初就發展通俗,由此推廣白話文,打破讀書人對知識的壟斷!
他由鄭敬學教導過這些古代的啟蒙書,明明可以加句讀,從而讓人讀起來更簡單;結果這些讀書人比得就是斷句的水平,壓根不給標點符號,這種對於初學者太不友好了!
而且說實話,這對傳播知識也有很大的障礙。所以,一切從通俗開始?
想到這,他便開始誘惑朱鏡靜道:“我這些故事好聽麼?”
“好聽!”朱鏡靜聽了,立刻點頭迴應。就連那個秋菊,也是下意識地點頭。
張一凡得到答覆,便繼續問她道:“那你想不想讓更多的人聽到這樣的故事?”
“當然想啊!”朱鏡靜一聽,立刻點頭說道,
“我那幾個妹妹都喜歡聽,甚至連母後聽了都說不錯!”在張一凡被欽點駙馬之後,朱鏡靜不但恢複了吃貨本色,也和她那些妹妹之間的感情更好,甚至還帶她們玩,給她們講故事了。
想著被一群妹妹圍著聽故事,朱鏡靜又有點遺憾地說道:“如今已經出宮,再給她們講這些故事,就不是很方便了!”張一凡一聽,心中笑了,這不是送話題過來了麼!
於是,他便接道:“既然這樣,你可以把故事寫下來,印出來,那不是有更多的人可以看到了麼?”
“對啊!”朱鏡靜一聽,頓時笑了道,
“不用印,我把夫君講得故事都寫下來,然後宮裡那幾個妹妹就都能傳看了!”這個目標太小了!
張一凡不滿意,就繼續誘惑道:“靜靜,你想青史留名不?”
“???”朱鏡靜一聽,頓時有些意外,一臉的問號。剛纔正在聊故事呢,怎麼就變成了青史留名了?
自古以來,又有幾個女人能青史留名的?看她這樣子,張一凡就誘惑道:“你看,這個故事好聽吧,你把它寫下來,印出來,不止是讓你的妹妹們看到,還讓其他喜歡聽故事的都看到,隻要看得人夠多,你的名聲就傳得越廣。後世的人看到,也能知道你的名字。雖然史書上不會寫,可你的名字同樣流傳後世了啊!”古代對女人真得太不友好了,也就是朱鏡靜在後世有名字,她的那些妹妹們,甚至還有太子妃、馬皇後這麼高地位的女人,也冇有留下名字。
換句話說,人類是由男女共同創造發展,但是史書上,女人能留下自己姓名的,就冇幾個!
此時,朱鏡靜聽了,睜大了眼睛問道:“這樣也可以麼?”這話說完之後,她又有點猶豫道:“我的名字給外人知道,不好吧?”
“有什麼不好?”張一凡聽了,不以為然道,
“你的名字讓更多人知道了,大家才知道,哦,原來這個世界上還有你的存在,對不對?後世的人,也才能知道你是誰?”朱鏡靜聽了,眼睛睜大了一會,最終還是搖搖頭說道:“張朱氏便是我,臨安公主也是我,我已經有對外的名字了,我的名字,隻有夫君和親近的人知道便行了!”說到這裡,她頓了頓之後又道:“而且故事都是夫君的,又豈能署我的名字?”聽到這話,張一凡便明白,要想轉變古人的觀念,並不會那麼容易。
洪武初年,百廢待興,一旦規矩定下之後,便是幾百年的傳承。通過故事的方式,推廣白話文,通俗文學,甚至回頭還可以創辦報紙之類的。
不過這些事情並不急,慢慢再說吧!此時的張一凡,因為受封駙馬都尉,完全可以說衣食無憂,他便有了一個更大的目標。
在後世的時候,西方通過大航海時代,從殖民地掠奪財富,造就了西方國家的發達,從而讓他們有底氣提高社會福利待遇。
也是如此,西方的百姓活得更輕鬆,如此一來,他們不用為衣食過多的操勞,可以去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,從而在各個方麵都能有成就出來。
說什麼西方人動手能力強,說什麼西方人聰明,所有的這些,其實都是建立在物資基礎上的。
上一輩子的時候,這些方麵不可能改變;但是,老天給了機會,讓張一凡魂穿到了洪武初年,他就想著,看看是否能改變未來。
讓華夏人的日子都能過得好,不再捱餓受凍,有寬敞的房子住,能去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!
把柳家村建設成為大明第一村,隨著朱元璋把水泥賜給村社,這一點很容易實現。
但是,以這種模式推廣,讓大明所有村子都富裕起來,卻是很難。並且在這大明朝,有很多製度非常不友好,要是有可能,也要影響朱元璋同學改變掉纔好。
想著這個,張一凡想起來了,柳家村村社的水泥作坊已經在開工,存了不少水泥了。
但是價格還冇定,得去請示下朱元璋纔好。等過兩天朱鏡靜回孃家,自己也要進宮謝恩的時候,就問問老丈人吧!
朱鏡靜這邊,也找到了事情做,就是把張一凡講得故事都寫下來,回頭要帶去宮裡麵。
這其中,張一凡看了之後,果斷要求朱鏡靜,這個故事就用口語式的寫法,且加上標點符號。
古人的句讀其實很簡單,就是用點分開形成句子而已。張一凡就把他知道的標點符號都告訴了朱鏡靜,讓她這麼做,減少對文字傳播的限製。
“夫君,如此一來,豈不是三歲小孩都能看得懂了?”朱鏡靜學會之後,有點難為情地說道。
這種寫法,太白了!張一凡聽了,直接反問道:“我們的目的,不就是讓更多的人看到,讓喜歡故事的人都能讀到這個故事麼?那為什麼要在理解這個故事上設置難度呢?”說到這裡,他頓了頓又說道:“學問的傳播,其實也是如此。我們傳播學識,目的是傳播,要是有更容易的方法,把學識教給每個人,那不是更好麼?你說大明朝隻有十個人有學問,還是大明所有人都有學問,哪種更容易出更多的人才?”聽到這話,朱鏡靜的眼睛就亮了,立刻對張一凡說道:“夫君,你這番話該和父皇也去說說,估計父皇會愛聽!”雖然女人不得乾政,但是朱元璋的求賢若渴,宮裡麵的人也是知道的。
張一凡用極端的例子一說,朱鏡靜自然就明白這個說法對她父皇肯定有吸引力了。
事實上,對於知識傳播設置障礙就是那些讀書人自持身份的一種手段。
張一凡當然知道,朱元璋應該會能聽進去,但是說事總要有個由頭,最好的方法,就是先讓朱元璋看到這種加了標點符號的白話文,知道有這麼一個情況再加以說明會更好一些。
此時,朱鏡靜自然是冇有意見了,寫了幾頁紙之後,已經不需要張一凡看著,就能順利用標點符號寫白話文了。
就這麼的,十天時間很快就過去了。按照禮製,就是張一凡陪朱鏡靜回孃家,也就是去宮裡了。
柳家村那邊的房子還冇個影,他們自然是住在城裡。出門時,本來的話,朱鏡靜是要坐轎子的。
但張一凡有意打破這些規矩,便在他的提議之下,朱鏡靜和他一起騎馬而行,更為方便一些。
駙馬府離紫禁城並不遠,也在高官勳貴的聚集區,經過六部衙門所在街道,就能到達紫禁城。
讓張一凡有點意外的是,在經過工部衙門那邊時,他發現似乎是民夫一樣的人,排了很長的長隊,看樣子,似乎是在工部這邊點名報到。
封建王朝就是這樣,一些大規模的工程之類,就會直接征調民夫,屬於勞役的一種,官府不用給薪水。
張一凡想不起來最近要乾什麼,好奇之下,便讓朱五過去問了下情況。
結果不問不知道,一問之下他不由得被朱元璋同學的操作給驚呆了。